首页 > > 详情
2017-06-21
(国家体育总局)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专业技术人员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6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的通知》(人社函字〔2016〕92号)要求,由人社部资助,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主办,体育总局人力中心承办的2016年优秀运动队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于2016年12月5日至12月10日在秦皇岛举办,现将研修班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修班基本情况
研修班共有学员54名,来自总局科研所、反兴奋剂中心、北体大,共建体育院校,以及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运动队与生理生化科研一线的教练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45人。
培训内容设置上,研修班安排了专题授课和学员论坛,专题授课分别邀请到陆林祥、任海、徐友宣、伊木清、王卫星、钟秉枢、张力为等相关研究领域国内知名专家与学者进行授课。每次授课结束,专门留有时间供学员与授课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此外,研修班安排结构化研讨与研讨发言,印发《通知》时,以“问题导向”为理念,事先要求参训学员针对在承担训练任务或科研任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难点,准备好发言提纲。在学员论坛环节,参训学员和首批“百人计划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围绕“运动训练科研服务实践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研讨。学员论坛调动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研修班特点
(一)领导重视,组织严谨。研修班得到了人社部,总局人事司、人力中心、总局科研单位以及各省区市体育局的高度重视。总局人事司田志宏副司长、出席研修班开班仪式。研修期间人事司科干处、人力中心有关领导多次询问研修班旁情况。研修班组织工作严谨,严格遵守总局干部教育培训相关制度规定,经费使用严格按照相关财务制度规定执行。
(二)研修方式多样。授课前,研修班积极就学员特点和需求与授课教师反复沟通,努力增强内容针对性、实效性;授课后,安排课堂教学互动环节,便于学员与授课教师直接交流;将结构化研讨与研讨发言相结合,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引导主动学习,提高培训效果。举行结业仪式,为学员颁发《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证书》,对学员认真参与完成研修给予肯定。特别是为了增强针对性,体现独特性,结合研修班学员和主题特点,研修班在整体框架上体现出不同。在课程设置上,将思维方式转换,创新理念更新,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作为公共课程,同时,结合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不同特点,对教练员学员采用“公共课程+实践应用”方式,授课内容围绕“训练周期”、“运动康复”、“运动营养”、“体能训练”、”心理疏导”等主题进行;针对科研人员学员采用“公共课程+专题研修”方式,授课内容增加“专题研修+互动研讨”,涵盖与科研工作相关的科研理念、科研进展、训练监控、全民健身等内容。
(三)学员层次高。研修班的学员构成包括33名“百人计划”第二批培养对象和来自优秀运动队一线和体育科研一线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理论素养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研修班在内容安排和课程设置时,紧密结合学员特点和工作需要,邀请相关研究领域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专题授课。
(四)研修管理严格。研修期间,学员们非常珍惜研修机会,妥善处理了工学矛盾,以端正的态度和板大的热情投入研修,展现了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为研修班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同时,在研修期间,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在千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和《国家体育总局千部教育培训工作管理办法》中关于“学风建设和学员管理”的有关规定,不仅将有关“规定”印在《学员手册》上,并在课后小结中反复强调学员纪律;成立班委,加强学员自我管理;登记考勤,保证出勤率,严肃课堂纪律。
三、研修班主要体会和收获
(一)创新理念得到更新。研修班上,通过钟秉枢教授的授课,学员们树立了中国体育创新发展的新思维:突破障碍,敢于创新;把握规律,善于创新;做好小事,创新发展。通过陆林祥教务长的授课,学员们提升了辩证思维的能力,树立辩证思维的新理念:要学以致道,用“三点论”打开辩证思维大门的一把钥匙,要学以致用,用“三圈模型”成为应用辩证思维的理论工具。通过任海老师的授课,学员们知晓了今天中国体育发展中困扰我们的问题虽然表象易辨,但成因复杂,涉面广泛,许多问题不是体育系统、教育系统或任何一个单一的系统所能独立解决的,也不是任何一级政府所能独自处理的,需要我们具有整体思维下的跨界整合能力。通过王卫星教授的授课,让大家了解了新时期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及分类,分享了力量训练周期的形式及成功案例。通过徐友宣研究员的授课,学员们对兴奋剂(禁用物质)的定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对避免通过食品、补剂量、药品误服有了更多了解。
(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结合专家阐释新观点,介绍新方法,学员们积极联系实际,对运动训练、体能训练、运动康复、运动营养、赛前监控、功能训练等领域新成果、新方法等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关于运动训练,学员们认识到:运动项目发展和运动训练不应仅仅是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事情,而应是包含生理、心理、科研、医疗、营养等多方面在内的复合型体系;运动训练中以往“以人为本”的做法,多是在物质服务保障层面有所体现,在精神支持层面仍有欠缺,教练员、科研人员应更多地从心理、思想方面努力,加强和运动员的沟通交流,增强人文关怀。关于科学训练,从传统的训练方法和“金牌至上”、“集体至上”等思想中走出来,不断努力创新和丰富训练手段,深化“寻求共赢”、“人文关怀”、“体教结合”、“更快更高更强”等思想,关注运动员个性特点、关注运动员全面成长。关于科研创新,学员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特性之一是循序渐进。没有哪一项科学研究是一戚而就,而都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体育科研要紧密围绕现有的体育科研成果、需求和习惯,在立项、论证、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数据处理、现象分析、设备组合、项目理解及抽象等一系列体育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与前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员们表示,研修班内容很丰富,感触很多,回到工作岗位后,要认真消化吸收,并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转化为业务能力。
四、有关研修班的意见和建议
研修班对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收取51份有效《满意度测评表》中,学员们对本期研修班的教学内容、教学水平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教学内容、教学水平评价中,优秀率均为90%以上;队包含“组织管理”、“后勤保障”、“服务水平”三项内容的服务管理评价学员评分优秀率100%。
结合研修期间的体会及今后举办此类研修班的情况,学员们提出了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一)授课方面
1.建议控制培训班规模,增加学员之间的讨论,多开展研讨形式的课程。
2.建议授课老师多举一些实例,要与实践结合得更加密切,同时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
3.建议除课堂教学外,安排参观或者实践教学。
4.建议授课专家要涉及体育学科的各个领域,如邀请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的专家进行授课。
5.建议邀请优秀教练团队(教练员、科研人员)来授课,可以了解他们之间的配合、科研人员融入运动的切入点等。
6.建议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增加一些可以直接运用到运动队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实际操作方法和工具。
(二)交流研讨方面
1.建议缩小范围、细化领域、确定专题,可按照不同专项、不同学科,针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难点,共同深入研讨,这样既能了解到解决实际问题,又能促进大家共同提高,共同推动中国竞技体育的科学训练水平。
2.建议邀请一线的教练员参加交流讨论,这是一个促进双方相互了解的一个重要渠道:一方面让科研人员知道一线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另一方面让运动队了解到能够帮助解决的实践问题和认识各个不同学科的专家。
3.建议组织针对西部地区存在的竞技体育科研问题进行专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