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详情
2015-09-07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5年高级研修项目计划》,中国证券业协会在贵部的指导下,于 2015年5月26至5月31日在厦门举办了“金融衍生品高级研修班”,培训项目满意度测评优秀率为100%。现将项目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目标
本项目旨在适应我国当前及未来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需求,为行业培养金融衍生品研究分析、产品设计类的高端、紧缺专业人才,推动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丰富金融市场财富管理产品类别,提升证券经营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学员情况
本项目招生对象主要为证券系统从事金融衍生品研究分析和产品设计的专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员。共有来自全国51家证券公司及系统相关单位共计7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均为业务骨干和专业型人员。
3、授课内容安排
本项目为期六天,设《期权基本原理与期权交易策略》、《奇异期权与结构性产品》、《金融衍生品与金融创新》、《衍生品定价模型、参数估计与风险管理》、《期权交易与做市商实务》、《小组专题研讨》等5个专题。
二、项目主要特点
1、务实不务虚,内容丰富专业。
本次项目的最大特点是“务实不务虚”。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目前中国金融市场最新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和场外衍生品所需的主要知识,新概念和新知识点多达上百个,课程设计紧凑、信息量大。而且本次项目的课程内容并不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贴近实际需求,具有实际的操作意义,实用性强。此外,金融衍生品一直是国际金融市场中最复杂、专业性最强的一个领域。相应地,此次研修班的专业层次也很高,涉及到随机过程、随机微积分、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测度转换、统计计量技术等专业知识,真正培养中国金融市场上的高端衍生品人才。
2、师资力量强大,讲授内容精彩。
项目邀请到了国内学界和业界享有好口碑和富有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讲授,师资强大。此次项目邀请的主要授课教师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厦门大学金融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厦门大学证券研究中心主任郑振龙教授以及厦门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陈蓉教授。两位教授在国内金融衍生品领域一直具有很高的口碑。在学界,郑振龙教授主讲的《金融工程》课程被国家教育部先后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郑振龙教授和陈蓉教授主编的《金融工程》连续被评为“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实务界,郑振龙教授和陈蓉教授被公认为对金融衍生品理解和讲授最精彩、最贴近实务的专家之一。从本次项目的讲授来看,两位教授最大的特点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复杂的衍生品知识化繁为简、直击本质,分析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员融汇贯通、答疑解惑,深受学员们好评。
此外,项目还邀请了华泰证券金融创新部副总经理李升东、招商证券衍生投资部期权做市业务负责人邓林、中证报价系统衍生品业务部高级经理肖华。三位讲师经验丰富,从实务的角度与学员们分享了他们在实际市场中常用的交易策略和技术,并针对学员们的问题进行了现场互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融合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习热情。
项目采取专题讲授、案例讲解、互动交流、印发课后阅读资料、课后练习、晚间自习、全程助教、微信答疑和分组汇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课后阅读资料、课后练习、晚间自习、全程助教、微信答疑以及最后的专题汇报等设计,使得学员们在课后和夜间仍然坚持学习和讨论。同时,在项目伊始即对学员进行分组,各小组基于5天的学习进行金融结构型产品创新设计,并在最后一天进行专题汇报。该设计一方面使得学员们将所学与具体操作相结合,更好地领会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学员们能更深入地开展交流讨论,加深同学感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从实际效果来看,多种教学形式的融合很好地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边学边做,对提高培训效果很有帮助。
4、 澄清认识误区,传播正确观念。
金融衍生品一直是一个饱受非议、很容易产生误解的领域。在此次项目讲授过程中,一直非常注意运用正反案例帮助学员深刻认识金融衍生品的本质,端正思想,认识其对金融市场和社会的正面效用,剖析从业人员应如何操作,产品制度应如何设计,才能趋利避害,进行“好的”金融创新,发挥金融衍生品对市场、对社会的积极效果,从思想上引导学员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传播正能量。
三、项目主要成效
学员们普遍认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支持的该培训项目,针对性强、专业性强,对今后业务的开展很有帮助,收获很大。
1、使学员们更为深入全面地掌握了金融衍生品的专业知识要点。
研修班主题明确、内容丰富专业,实用性强,使得他们较为系统地掌握了金融衍生品所需的主要知识,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了不少复杂的定价模型、参数估计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澄清了一些误解,加深了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员们对自己进一步需要深入探索的知识和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使学员们开阔了视野与思路,树立起对金融衍生品的正确认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大量的分析、案例、讨论和交流,此次项目帮助参训学员们对金融衍生品建立起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融合,开阔了视野与思路,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做法,怎样才能将金融衍生品对社会的正面作用发挥出来。这使得学员们对自己工作和努力的方向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如果金融衍生品从业者都能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激发了学员们的创新思想。
此次项目在授课过程中列举了大量创新案例和创新思维,并通过深入讨论和分组设计产品较好地激发了学员们的创新思想。这一点在研修班的小组专题汇报环节表现尤为明显,不少小组设计出的产品受到老师和学员们的肯定和好评,并有部分设计正在付诸实施。
4、构建起一个金融衍生品的沟通和交流平台。
通过几天的学习、讨论、合作和交流,在课堂互动、课后讨论和小组专题研讨中,学员们相互交流工作经验,相互借鉴思路方法,构建起了一个金融衍生品的交流平台。研修班的学员构成多元,工作经验丰富,参训学员对金融衍生品都有各自的思考和见解,是一笔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这一平台,学员间建立起良好的友谊,也为日后的合作发展提供了基础。在课程结束后,学员们的交流仍然十分活跃,在微信群中交流金融衍生品的信息和资料,开展各地学员的实际聚会,讨论合作模式等等,使得本次研修班的学习效果拓展到了培训期之外。
四、经验体会
1、精心谋划才能抓准需求点
本次项目的规划设计至落地实施长达半年左右。在半年的时间里,中国证券业协会根据贵部相关要求,严格按照程序,调查行业需求,征求行业意见,跟踪市场动态,并根据实际需求和口碑筛选讲师,确定听课对象,再基于此设计课程内容。这使得此次研修班抓准市场需求,切中时要,让学员们从一参与就有很高的期待、兴趣和热情,是研修班成功举办的一大要点。
2、认真准备才能保证学习效果
市场的需求和期待越高,对课程的设计要求也越高。在本项目的课程设计中,中国证券业协会与授课教师反复讨论,在课程内容、详略程度、侧重点乃至细到课后阅读、课后习题、小组汇报专题等都一一仔细规划。同时,本次研修班特别重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事先设计了专题讲授、案例讲解、互动交流、课后阅读和课后习题等学习方式,从多角度激发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保证了此次研修班的学习效果。
3、科学管理才能营造良好氛围
在授课之外,此次研修班特别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项目伊始即对参训人员进行了分组,各小组基于5天的学习进行金融结构型产品创新设计,并在最后一天进行专题汇报。同时,项目还安排了晚间自习、全程助教和微信答疑等方式。这些方式都很好地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提高培训效果大有裨益。
五、下一步计划
下一步,我们计划将研修项目中授课专家的讲课内容形成汇编材料汇总整理,并在行业内进行分享。同时,通过“金融衍生品高研班”微信号,在微信群中进一步分享知识、交流经验,为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做出贡献。(中国证券业协会)